April 2009


上周Maru给客户email说,因为私事,下周一要请假。
ab男很秀豆的把邮件转过来给我,诉苦说,“我也要休假,周一是我的生日!!“
我适当的安抚了他,并告诉他,6天后还是俺的生日,怎么是周日,连请假的理由都不能成立。
本来“轻轻的“想过周末给他买个小礼物。到底还是忘了。直到今天坐在Nobu叹高尚午餐时,才又想起来。
想起他波澜不惊的问我去那里吃饭后又加上一句想吃什么,原来是有预谋的。庆幸我小资的选择了Nobu,才没让这一天平淡的溜走。
我向他祝贺生日,他也回敬我。
高尚午餐因为特别的主题变得更加美好。
因为吃得好饱了,还在周围散了散步。发现每天工作的周围,也总有未发现的新景。
 
回到公司,周一综合症在昏昏沉沉的下午犹为显著。隐身的AB男忽然送来一个link.
http://ja.wikipedia.org/wiki/%E3%82%A2%E3%83%89%E3%83%AB%E3%83%95%E3%83%BB%E3%83%92%E3%83%88%E3%83%A9%E3%83%BC
补充说ヒトラー4/20誕生日だ Embarrassed
 
说希特勒和他一天生日。特自豪。我于是觉得特好笑。乐个不停。
 
总算笑停了,觉得该记录下来。也记录下两个不愿长大的人,曾经一起因为逃避变老,吃顿午饭庆祝生日了事的曾经。
 
 

应景贴上照片

路上说我吃soba的, 可还是点了鱼スズキの酒蒸し(否则就更完美了,生日要吃长寿面嘛)。年年有鱼也不错,我是财迷。呵呵呵~~

店内一角。

被忽略的一条小路走出去,看到的是一片新天地。好像是青蛙??

 
生日快乐后记

无聊中,mixi来系统邮件通知说今天为AB男生日。作为他唯一的mixi友,也该上去给他留个言八。
找到他最新的一篇日记,写于去年夏天。我居然没有读过。还是个很好的话题,有make his point,是篇励志的小文。
摘节如下。
题目:Hard work  2008年09月09日22:32
変な人&バカな人と仕事をしたくないから勉強&仕事頑張り、変な人がいない領域で働きたい。
そういう人たちと会うのは自分も同じレイヤーにいるからだ.
自分が悪いんだ。
OPの皆は優秀だけど   →这是写给我看的。日本人就这样,AB男就这样。

我们总是在一起嘲笑一些傻瓜,懊恼为啥总要和他们共事。嗯,我也应该反省一下。
给他回了一段。
P.S. OPの皆は優秀です。 →回敬他的,厚厚。
P.P.S お誕生日おめでとうございます♪

在下班的时候,和AB男白白, 他居然又说出了让我又好气又好笑的话。
他说,你也早く年をとってください!!!
什么,我讶异的看着他,说: 嫌だです! (是的,だ后面都跟です,很强吧。因为去年他们总学我说话。我就趁机污染一下他们native的语感,让你们学,厚厚)
AB男无邪的大笑。笑容背后的是对又长大一岁的耿耿于怀,我读到了。
于是,又无奈的说,分かりました。心有戚戚焉地离开,心想,生日就让你欺负我,找机会一定报复你!Smile

 

《朗读者》——爱情的解读,生命的朗读

Kristin 发布于:2009-02-01 16:40

看完《朗读者》,泪水仍旧不停的从眼角涌出,一次又一次的情绪起伏已经让我无暇去思考这部影片带给我们的思考究竟是什么……剩下的只有感动,无法言喻的感动。

真正的爱情是什么?是男女之间裸露的肉体和疯狂的性爱吗?如果这么想那大概是因为没有经历过一段真正刻骨铭心的爱情。当一个女人完全占据你的内心世界,让你放弃与同学的聚会、变卖心爱的邮票、不顾及周围人的眼光并对她一次又一次妥协道歉时,她的年龄、身份、文化程度在你眼中早已不再重要!《朗读者》正是为我们诠释着这样一段超越世俗界限,渗入血液跟随生命流淌、却不会跟随生命消失的爱情。一个十五岁的少年和一个比他大二十一岁的女人之间的爱情,少妇孤身一人,少年初长成人,他们的结合看似刹那间的激情迸发,但从此却烙入他们心底,转变为一段不需见面、不需语言、却牵伴一生的真爱。

在影片开始的五十分钟里,一直用各种直白的镜头来展现Hanna与Michael之间的交往,因为裸露的身体几乎贯穿了他们的每一次见面,这不禁让人疑问导演在设计时是否刻意营造这种效果,多少有点哗众取宠之嫌。但看到后面,我明白了,刻意为之不假,哗众取宠似乎就有点太低估史蒂芬·戴得利了,而这些镜头语言正是他向观众提出了我在前面提到的问题——真正的爱情是什么?前面的水乳交融与后面的天各一方,哪个才更能表现真正的爱情?显然,令观众潸然泪下的是后者。

“保密是西方文学的重要部分,你可以说角色的所有想法在小说中都被人们所持的特定信息所否定,这是有很多原因的,也许是因为固执,也许是因为高尚,他们决定不去揭露。”这是在影片进行到20分钟时,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们讲解的内容,这一内容也成为了解构影片后半段的关键。在经历了一个夏天的美妙相处后,Hanna离开了Michael,再一次见到Hanna已经是7年之后的审判法庭,低身聆听证人指控Hanna曾经的所作所为;踏进集中营,回想Hanna曾经犯下的“滔天的罪行”;在Hanna推开面前的纸笔时,意识到Hanna是“文盲”的事实;曾经让自己魂牵梦绕的女人,原来竟然是这样一个“死要面子,满手鲜血”的人,到底应该怎么面对?Michael的第一反应是用法律——这个在法律专业老师和同学口中“狭隘”的工具来解决该问题,他告诉了自己的老师并试图以此为Hanna上诉;因此,他来到了监狱前,他想见她,想劝服她,但是当Michael即将来到Hanna面前的那一刻他选择了放弃,有些人说那是因为他不愿面对Hanna,但是从前面 “保密原则”的那段课文能够看出,导演想表达的是Michael选择了尊重,还有什么比尊重更能体现对那个人的爱呢?而第三步,Michael来到了女同学的宿舍并与她做爱,但是面对着妙龄少女,回想着Hanna的种种行为,令Michael最割舍不下的仍是Hanna曾经的那份温存,在Hanna被宣判的那一刻,眼泪夺眶而出,Michael对Hanna感情的展现在这时才真正迸发。当爱人的面纱逐层被揭开,露出最原始的面目时,Michael的意识却从理性一步步走向感性直至最难滴落的“男人泪”,在一刻人类最原始的感情战胜了一切世俗伦理偏见,留下的只有内心最真实的情感。很佩服导演这种渐进式的展现方式,并在片中设下重重伏笔,让观众去揣摩其中意味。

在接下来的21年里,通过一些生活细节和人物之间简短的对话我们可以看出,Michael不太爱与人交流,几乎没有人能明白他的心里究竟在想些什么?甚至连女儿也看不懂自己的父亲。与妻子离婚,Michael的心灵再一次获得自由,他要继续自己的使命,他要为Hanna继续朗读,也许只有在朗读中他才能够找到自我,能够找到自己曾经试图割舍却割舍不下的爱人。接到录音带的Hanna也终于鼓起勇气学习单词,去告别她认为可耻的“文盲”,爱情在此时终于让被“文盲”的枷锁套了几十年、懦弱了几十年的Hanna有了追寻重生的勇气,而爱情已经不再是爱情,它升华成了支撑Hanna继续活下去的信念。

当Hanna即将出狱,Michael前来探望的时候,他们再次见面,21年,无情的岁月已将Hanna变成了两鬓斑白、体态臃肿的老妇人,看着对面那个用朗读声陪伴自己走过半生,带领自己冲破内心阴暗的枷锁,给予自己生存希望的爱人,Hanna突然意识到一切将会结束,当她离开监狱的那一刻,Michael为她的朗读将会结束,而在她内心深处支撑她继续下去的信念也将结束,这意味着Hanna的生命也将随之消逝……

Michael希望知道她这些年究竟思考了什么?也许他希望这些年他的朗读可以使一个人的灵魂得到净化,同时也净化这段牵挂一生的爱情,也许这正是他执著一生所要追寻的答案。当这段爱情早已穿越了年龄、阶层、文化阶层的偏见时,穿越不了的确是那可怕的战争,Michael唯一介怀的确是战争中Hanna的那段经历。然而,这一切是Hanna的错吗?因为文盲她放弃了西门子的升职考试,而成为纳粹集中营的看守,在集中营里,她只是履行着作为一名看守应尽的职责,而因为战胜结束,因为纳粹失败,因为那个集中营中还有幸存者,因为Hanna不识字,因为Hanna不愿意承认自己是文盲,所以她就理所当然的成为了千夫所指的对象?因为这场大家都不愿意看到战争,它们之间的那穿越一切世俗障碍的爱情出现了鸿沟,还有什么比战争更为可怕?Mather小姐不会因为Hanna是文盲的事实和Hanna留给她的那点微不足道的钱而原谅她,正如她说的那样集中营不是疗养院,别问我们在那里学习到了什么?那里不是用来学习的。在战争中没有赢家,所有的人都是受害者,Hanna不会因为她完成了自己的看守职责而被人认可,她的后半生都在监牢中度过;Mather小姐不会因为指控了战犯而成为胜利者,作为战争的亲历者她遭受了常人无法想象的黑暗;Michael也不会因为在战争后出生而免于不幸,战争的余震将他与爱人分开,让他去承受这份无法触及的爱情带他的煎熬。这份无比坚定的爱情就这样成为这场战争的牺牲品。偷罐子的人,他获得的罐子里面的东西没有任何价值,罐子甚至比里面的东西更加珍贵,这个价值应该如何去衡量呢?战争带给人们的伤害和价值又应该如何去衡量呢?我想正如Hanna所说的,战争已经结束,逝者已经远去,我们更多要做的应该是寻求属于自己的生命价值。也许是阅读,也许是答案,也是仅仅只是爱……

 

Ps:对影片最后的结尾,只是个人观点,相信还有很多可以挖掘的东西,这只是初看时的一些感受,我还打算再多看几次这部电影,也许还会有很多不同的感受和理解。其实每年都很喜欢年初的这段时光,因为总会有很多申奥的好片出炉,而今年,《The Reader》在我心中留下的烙印最深。

 

 

以小见大,以情省人——谈《朗读者》的电影改编

Kristin 发布于:2009-02-09 02:19
 

我是一个较为感性的人,即使画面或文字中较为简单的情感表达也很容易感动落泪并深陷其中,当然《朗读者》这部电影中的情感表达已经属于极致生动的类型,这也使得我在看过的一段时间内仍沉溺在汉娜与麦克的情感世界中,并乐此不疲与有共鸣的朋友们进行讨论,对电影内容的看法有分歧这算是很正常的事情,不过这部电影与以往我们讨论的电影又有所不同,因为它有小说在先,而且还是一本影响深远并有着严肃主题的小说,基于这种背景,有朋友给我留言时说对影片没能正确理解,我是毫无底气反抗的。趁着周末的空闲,我将这本小说仔细阅读了一遍,就如评论所言这是一本花一夜时间看完的书,而我也花了一天的时间来思考,下面我想说的是我对电影与小说之间的比较和思考,当然也是个人意见而已。在发表评论之前,有几点还是想向大家说明:
一、本人虽然不是专业从事电影制作的,但对电影制作的各个工种环节以及具体的执行都有一定的了解,虽然没有自己改编过剧本,但是对于剧本创作的基础以及曾经改变的案例也是有一定接触的。小说的主要表现方式是文字,它的特点是任何能想到的皆能表达,并且没有具象物体,给读者无限的遐想空间,同样的文字也许100个人脑海中就有100种不同的画面。而电影的主要表现方式是镜头语言,它的特点是表达内容较为直观,但是既有时间的局限,同时有些虚化的心理活动很难明确表现。
二、本人在是先看了电影之后再看的书,电影共看了4遍而书只看了1遍,难免会有电影内容先入为主的情形出现。不过接下来的探讨也主要是围绕电影的制作展开。
 
有机会浏览到这篇评论的人,我想应该是看过电影版《朗读者》的居多,因此在开篇我先简单的介绍一下《朗读者》这本小说,这本小说曾是第一部登上美国畅销排行榜榜首的德文小说,在出版时曾引起很大反响,并在25个国家发行。全书以男主角麦克(书中叫米夏)的视角进行讲述,共三章,跟电影中的三个阶段完全吻合,电影展现的较弱的部分是在审判汉娜时,麦克对战争的阐述和思考,其他方面基本上一致,只是在桥段、对白方面做出一定的删减和调整,具体有哪些在后面会为大家做出分析。有一点需要强调的是,经历过二战的人,特别是生活在二战纳粹阴影下的德国人与未经历过的旁观者看到的这本书后的感受应该会有很大差别。
 
先从故事开始说起吧!其实个人认为《朗读者》的电影是非常遵从原著的,甚至有点过于忠实于原著。从麦克与汉娜相遇,在一起,甚至相处细节跟书中所展现的几乎没有区别,甚至连汉娜郊游时穿的裙子也是遵照原著设计的。不过基于电视镜头表达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导演将一些细枝末节进行了合并,这里主要是表现汉娜对马克的影响,这也直接决定着麦克在后面对汉娜所产生的感情依赖:
 
1、 汉娜帮助麦克建立自信。
小说中汉娜帮助麦克建立自信有两方面,一方面在性上带领麦克萌芽,让他感觉到自己的成长,面对同龄人他似乎多了几分优越感,这应该是他“情感”方面的自信。其次,在学习上,汉娜不允许麦克逃课并督促他赶上了因为生病纳下的学业,这应该是让他建立起在“事业”方面自信。
在这一点上,电影中也有所表现,不过比较少。在浴缸里,汉娜问麦克是否很擅长朗读,麦克说从来没有人这么夸过他,显然从汉娜身上他找到了男人的自信,这种自信也成为了他们在一起的基础,成为了日后麦克割舍不下朗读的其中一个原因。至于感情上的自信,影片没有刻意表现,只是通过课堂上迈克对苏菲的直视(因为小说中有提到他们同龄人一般看到女孩都是躲避,不敢正视)后来苏菲对麦克的情有独钟,导演也有想体现麦克在感情的成长的想法,只是要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2、麦克与汉娜的爱
小说中麦克对汉娜具体爱有多深可以通过人物心态的描写来呈现,如“我感觉自己真的爱上汉娜了,我无时无刻不在想她”之类的话语,当然为她卖掉了心爱的邮票,提早离开同学的们聚会,以及电车那一幕与电影表现的差别不大。
而电影在上述环节基础上添加了一个设计,个人认为比较巧妙。影片通过电车相遇后争吵的一幕表明彼此在乎,他们之间的爱情由性欲转化成为爱情,而就在那天麦克开始朗读《奥德赛》了,奥德赛这个人物本身代表着扑朔迷离,每个人的解读方式和认知程度都不一样,导演选择在这时朗读者本书,应该是在暗示这段感情正式开始了,不过要揣摩起来并不容易,中间隐藏着很多东西需要去思考的。
 
3、麦克与汉娜之间的感情的公开性。
小说在这点上作了细致的描写,麦克从来不愿意对同学提起汉娜这个人的存在,虽然他的内心非常有负罪感。同时,他们也有公开的时候,但只是到临城的戏院去看戏时,他们才能装得如同情侣一般,麦克坦言,如果在家附近,它是不敢这样的,并且在郊游的时候他们登记住宿都是以母子的名义,去电车上找他的时候刻意选择了无人的清晨。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出,麦克深爱着汉娜,但是对于世俗的眼光他还是顾及的。
电影省去了他与同学之间的交往是如何提及汉娜的,以及在郊游时他们如何登记。唯一一次他们之间的公共场所的行为,是在露天餐馆吃完饭后,那位老板娘把汉娜说成是他的母亲,麦克立刻送上亲吻来纠正这个事实。显然,影片中展现这段感情的时候,导演弱化了麦克介意周围人眼光的环节,至于原因在最后总结的时候会提到。
 
4、 汉娜不识字的细节。
小说中展现这一情况的描写有几处。首先,汉娜反问麦克名字的时候,麦克心想之前他经常把书本放在她面前,她应该看到过,为何不知道呢?其次,麦克因为对两人之间的相处有些想法给她写过信,但她不予理会。这两点是电影中没有展示的。其他的基本一致,如外出郊游时,路线图和菜单汉娜都不愿意看。另外,汉娜因为麦克留字条去买早餐而生气痛哭以及他到他父亲书房的情形,电影进行了改编。
个人认为,上面提到的那两个改编桥段,实际上想体现的是汉娜对“文盲”的恐惧和对知识的向往,而失声痛哭也是她对麦克的依赖。这点影片中将他通过一个场景来表现,那就是汉娜被唱诗班的歌声所吸引,并闻声痛哭的情形,当然这种体现可能还不够直观。
说到不识字,这里不得不提的就是汉娜的离开,由于公司的人事调动汉娜决定离开,小说中是改做当司机,而电影中变成了文员。这样改,我想有两个原因,一是较为直接的体现汉娜是因为不识字而走的。另外,通过别人赞赏他的报告写得很好,可以看出汉娜通过了其他方式去伪造“自己写的报告”,这也为她日后为何在法庭上不愿承认自己是文盲埋下了伏笔,她是死要面子的,文盲对于她来说太可耻了。
 
通说上述总结,个人认为影片表现的第一阶段较为完整,在有限时间和镜头尽量通过删减和改编体现了原著的内容,唯一删除的要点是麦克有些许的介意公开与汉娜之间的感情,应该是电影处于整体考虑隐去了这个环节,这也就是为什么汉娜离开前去远远的望着麦克的那一幕,应该是读者们印象比较深刻的一幕从影片中删去的原因,因为麦克的反应应该不会是无动于衷。
在接下来两个阶段,小说与电影表现内容一致但细微调整的环节无非也是以上我所叙述的方式,后面就不详细解说了。
 
第二部分,讲到汉娜的审判。这一部分是电影与小说差别最大的部分,同时也就是为何看过小说的人与看过电影理解不一样的关键所在。小说中的汉娜还是影片中展现的汉娜,没有什么区别,说话愚钝,不经大脑,因为不愿承认自己的文盲的事实而最终认罪。我说说小说中被删减的内容,首先是对那位证人Mather小姐说写的书中内容的阐述,他们当年到底遭遇了什么?集中营的生活实在可怕,这个内容应该会让很多读者震撼。其次,麦克去集中营的时候,一位疑似看守的亲历者的自我独白,大致意思是他们那种情况下根本没有机会去思考是否应该有同情心,他们已经麻木,那就是他们工作而已,我想这番话也是对汉娜行为的解释。还有就是麦克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当然这种思考是矛盾的、不解的,是他们那一代人脑子里都在想的。还有法庭上法院和审判员的盛气凌人,这代表的应该就是德国的下一代他们对纳粹的态度,毫无情面的抨击、职责和惩罚。正是我以上所说的小说内容,影响着这个故事的定性,究竟是一个反思题材还是一个爱情题材呢?
 
第三部分,电影与小说的差别依然不大,两种形式都让我泪流不止。甚至个人认为麦克拿起录音机为汉娜朗读的过程表现,电影比小说更为精彩、更富感染力。这里我就不多说了。
 
接下来我想谈论的是人物塑造,在这个方面电影应该是下了不少功夫的。
首先说说男主角麦克,在影片中的麦克当汉娜离去后显得阴郁,不愿意与人敞开心扉,显然这么多年都无法摆脱这段感情带给他的伤害,不愿意回家,与妻子有一段短暂的婚姻,与自己的女儿也很少沟通。而小说中的麦克在学习法律专业时显得意气风发,是50年代出生的德国青年的代表,他们那一代人痛恨二战带给他们的伤害,用最尖锐的言辞去抨击纳粹,与参与过二战的父母在思想上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因为他们自我,对战争的认识太忠实于历史的结论,而不去考虑战争中人们的具体处境,他们变得可怕,让人望而生畏。影片中的麦克身上很明显没有这种气质,这种气质仅仅只通过了麦克那位尖锐的辩友来展现。这种塑造让麦克避开了那一代青年尖恶的嘴脸,而更单纯的成为一个受害者,不过这种伤害应该是时代造成的,而不单是那个女人。
至于汉娜这个角色,看过小说后,必须再为凯特·温斯莱特鼓一下掌,史蒂芬·戴德利选择她绝对是独具慧眼,无论外型、动作、体态都与小说中描写的极为相似。在汉娜这个人物的塑造上,电影基本忠实于原著,最大的不一样是在与麦克相处的过程中汉娜喜欢肆无忌惮得哈哈大笑。
 
前面说了这么多,其实也是做了铺垫,为的就是引出接下来个人对基于小说改编的电影的总结。
影片将重点放在了汉娜和麦克的感情上,而弱化了作为小说灵魂的战争部分的描写。这样做引用小说中的一句话“我爱汉娜的痛苦在一定程度上是我们这代人的命运,是德国人的命运”。(小说原文)影片通过一男一女人物命运的描写,来影射经历过战争的德国人和在战争后出生德国人它们生活经历。为使影片对人物个性展现更加鲜明,全片基调反差不至于太大,导演也直接改变的麦克这个人物的个性,甚至直接删减了他对那段爱情的杂念。同时导演在处理这段感情的时候,采用了隐讳的表述,给予观众更多的遐想空间。而非小说直接表明麦克想去探监就是不明白汉娜的为何如此抉择?
“和汉娜谈?我该和她说什么呢?说我识破了她的生活谎言?说她正在为这个愚蠢的谎言而牺牲她的整个一生?说为了这个谎言而牺牲不值得?说她应该争取尽量减少蹲监狱的年限,以便在出狱之后能开始更多的生活?到底该说什么呢?说到什么程度?她应该怎样重新开始她的生活呢?我不为她展示一个生活远景就能让她抛弃她的生活谎言吗?”(小说原文)
其实在小说中,麦克对汉娜的感情是矛盾的、是参杂了太多外界情感和个人经历的。而我更愿意将电影中的情感理解得纯粹(具体的理解我在《爱情的解读,生命的朗读》http://www.mtime.com/my/kristin/blog/1660864/中已经谈到了),只是战争插曲让两人被分开,让这段感情变得动摇,但是麦克最终还是选择了坚定。审判结束后,麦克离婚回家与母亲的那番对话可以看出,他们所指的回家实际上就是重拾曾经的那段记忆,麦克爱得如此之深却有如此之沉重,以至于父亲的死他都没有回来,这当中除了她对汉娜的爱也有她对汉娜战犯身份的介怀。而离婚同时回家,也是迈克在思量10年后的选择,他用了10年时间去思考到底如果来处理这段感情,而他的选择是面对。当然类似的,在小说开篇也有提到,麦克总是梦见汉娜的房子在陌生的地方,但是房子却如此熟悉,应该是在暗示无论周围环境如何变化,汉娜的家才是他的归属,以至于结尾处麦克看到汉娜死后的容颜,竟是老夫老妻的感觉。唯一遗憾的是,小说中提到麦克在去美国的途中,隐约觉得他和汉娜在一起的情形,如果在影片中有所展示可能会更加煽情,不过也可能会落俗套。幸运的是,我终于对麦克见到Mather小姐的那一幕有所理解,Mather小姐就是犹太人的代表,作为战争的受害者他们不愿意去原谅参与过战争,甚至与之有关联的德国人,哪怕是他们已经遭遇过最为严厉的惩罚,同时也有着难言之隐。这就是战争带给人们的伤害。
 
总的说来,我认为导演选择了合适的切入点,如果不是因为小说太过于畅销,影响太深,这将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电影。另外战争的过程没有表达,可能是因为展现后会打乱整体基调、可能是因为导演不擅长表现这类型的场景,可能是因为资金原因。这方面没有必要作出深究,但是“极致的情感,战争的萦绕”这些因素已经足够动人,很庆幸史蒂芬·戴德利没有犯鲁尔曼同样的错误,也许他心里太清楚面面俱到,而面面都不到的道理了。
如果让我来为这部影片的改编评分,我会给九十分,毕竟电影和小说的展现方式差别很大。
 
   

朗读者-在周遭朋友里好评如潮的一部电影。一直都没有舍得看。
周六晚上看完一遍,除了感动更多的是不解。
为小Michael天真烂漫的笑魇,情不自禁的泪水,至真至深的情感而震撼。
不解却也很多-不明白为什么Hanna不辞而别。为什么Hanna始终没有爱上Michael。
明明深爱,为什么Michael不给Hanna回信。为什么20多年后重逢,不能紧紧握住早已沧桑的手。
这种观后感,让我立刻想起10多年前看完《心动》的感受。当时不明白为什么gigi不能喝下沉着戒指的水而选择离去。多年后,这个疑问渐渐淡化了或者说,我渐渐可以理解了。
如今对这部朗读者的不解也许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明了吧。
第二天还是忍不住去网上找相关的评论。阳光午后,读着几篇精辟的评论,对这部电影,以及原著有了更多地了解。
不想一个周末都沉浸哀伤的心情中,于是去找快乐的片子,希望可以中和一下。
shortcut to happiness. 却down不下来。
happy go lucky 和the reader对比太大,一时难以接受。
看了一会儿纯真年代也终于看不下去。

于是不由自主又开始看the reader.是的,这是有生以来第一次连续看了两遍的电影!
烦躁的心情瞬时平静了下来。让我吃惊的是,第二遍的观看中,发现了那么多被忽略的细节。而看第一遍的感动和震撼却丝毫没有变少。

小michael演得真好。尤其喜欢他不经意的丝丝微笑-无比纯真,温柔而朝气。凯特·温斯莱特 奥斯卡最佳女主角-she deserves it (中文是叫名至如归么?)。第一次觉得我们的英国妞和她好像。神情举手投足,太相似了。
一部很上心的片子。希望生活岁月让我渐渐的读懂更多。

欢迎看过的同学们一起探讨!

凌晨4点俺老板就上线了。
问我到底啥时候休假。我心里咯噔一小虾。
昨天ab男88的告诉我他要休一天小假搬家,我觉得不告诉他我的安排,也太不人道了,于是说我要休2个礼拜。
他的小心脏还是经受考验了。心里有100各不愿意。不过都掩饰住了。
日本人就这样,没事都喜欢在公司里耗着,别人不休假,他也不休假。
靠,俺才不和他们比这个呢,有设么好,连小红花都木有。
再说了,我去年,前年,黄金周,圣诞节,每次都是这么休的,他咋还没有适应呢。管它呢。
我也懒得安抚他。爱咂咂。
 
这老板一个email让我小肚鸡肠了ab男这么多。一定是他去告状了。8过,本人做事情是有原则的。请假都是先通过老板的,老伴不知道,我也不会开始订票。不过,老板为啥突然又问我啥时候休假呢。
 
老老实实复述了俺的行程,他reply问你真的要离开两个礼拜么,我又硬着头皮说,是啊,还在外国(暗示没法工作乐。)
 
第三个mail老板说,你能不能之后的一个礼拜或之前的一个礼拜来总部呢,这样就可以报销机票了。wk.去年就和我这样说过。今年告诉他要去旅游的时候,他无动于衷。到现在一切都打点好了,来了这个人道又无代价的offer.
可是利欲熏心的我,还是狠狠地琢磨了一下,怎么改票,怎么让他做这个好人。
不过,我还是怕自己真的掉入铜臭从此无法净身,狠狠地让自己放弃了这个想法。
心里,当然还是因为丢了近10w里程而大大的不爽的/
 
第四个mail老板说,下次记得make a training trip out of it so it can be expensed.
我给回了一个,我下次要去欧洲玩,请帮我安排到uk office.
 
第五个mail老板说,I think it is a good idea…………….
 
反正我斗不过他,还被他管的服服帖帖的。被人理德顺顺德,是快乐的,也是一种享受。别人能理解么?
 
 
 
 

不知道为什么油菜花如此受大家爱戴。我于是也收获了更多的黄灿灿背景的片片。

 

 

问了几个男孩子,123里面那一张最好。他们都不约而同的选了同一张。让我有点惊讶。

问问这里的朋友,你们最喜欢哪一张呢?

景色太漂亮了。
照片拍得太棒了。
以后不太出彩的照片都没法挂了。被摄影爱好者又一次大大的满足了。细细。
 
 
– by 938
 
 
这个题目有点大。其实只是想随便呻吟一下。
虽然高中的时候写过一篇让老师打了很多双圈的作文关于《说话是一门艺术》,可不记得都写了什么。甚至都不记得作文本身。
还是前两年和本班1号种子聊天,他提起来我才隐约想起了。
上学的时候的卓越的事迹别人都比自己记得清楚,仿佛那时我总是处于灵魂出壳的状态。
 
说起目前现实中说话有艺术的top 3,我选了如下的这些:
最喜欢的是俺现在的老板。每句话都绝对言简意赅,看得我心服口服。(可是也有很多人不喜欢他,可能就因为他们说不过他)
第二喜欢的是俺的VP.每句话都得体,婉转而有力,让人如沐春风。排第二,只因为要修炼到他的及至,这辈子是不够的。
第三喜欢的是CEO. 说什么都够感染力,号召力,说服力。当然回头想想,未必都对,但是他能瞬间抓住你的注意力,进而深入内心。而且声音好听!!!对了,我是声控(这也是为什么我不能忍受我的哑哑的嗓子了,绝对影响谈话的魅力!)
 
 
这点,东方人和西方人相比就是有很多欠缺。
中国人,大都不讲艺术。拉起来就讲。我喜欢。没有本事上升到艺术,就平凡朴实的,该说啥说啥。
 
日本人,会一味的委婉,暧昧,托辞,已达到让别人掉到自己的语义中的效果。
所以,他们有读空气这个说法,把不懂读空气的人叫KY.
ms把这类人特别出来,可以提高整体水平,以达到在委婉暧昧托辞后也能communicate smoothly.
比起老美漂亮的detour后让你主动进入他们的“圈套”,绝对是毫无技术性可言。
 
啊,终于铺垫完了,我今天其实就想批判这个英国妞。
话说,英国人和日本人类似,喜欢委婉,暧昧,托辞,因为他们都更注重“礼仪“
在爽气的民族的人看来,说得不好听,就叫虚伪贝。
 
下面是和英国妞的电话。
 
妞:我想请你帮个忙
我:好啊
妞:你知道发生的某某问题吗?
我:不知道啊
妞:你不知道吗?
我:没有人和我说。
妞:某某给你发邮件了。
我: 真的没看到。btw : 我只看to我邮件,cc得不看。
妞:哦,那可能就是了。那你看看到底收到了吗?
我:请问是什么问题?
妞:已经解决了。想问问,你收到没有。
 
说说她的谈话到底都有些什么问题。
 
1。开门见山
小时候语文老师都教过。
英国妞也算让我见山了:请你帮个忙。我接下来就要expect to hear what I can help her,问题都解决了,还有什么忙要帮?
我只能认为她不知道怎么开头,随便拉句ask for a favor来充数。
 
2. 毫无条里
说了上面一大通,我不知道她想说什么。勉强估计是吃饱了撑的吧。
没有逻辑,没有理性,也不感性。
所以,我接下来问她,你想说什么?
然后她就慌了。说No no no.我不是想问你为什么没有看到邮件。blah blah blah..
 
我再问,那你可否告诉我你需要什么,favor 我很乐意的,但是你得告诉我是什么?
 
因为头没有开好,对话发起者对对话的主旨没有把握。是很难把对话进行得很成功。
 
3。 真诚坦率
可能英国人日本人都不认不觉得这么对话有问题。
我就是觉得这因为“礼仪“的不坦率导致的就是不真诚。
 
不真诚俺就也要换种姿态和她周旋了。
 
碰巧最近特特告诉我他给“get into yes”写了paper,是一本将谈判技巧的书。也打算拿来看看。
 
总之西方人说话的艺术是潜移默化到生活细节的。我就希望有一天能把话说得跟俺老板那样字字jizhu ,落地有声。
 
 
 
 
 
 
给俺爸写了一封推心置腹信,心情还没有好转。
想看部电影,比如郎读者,来调剂,又觉得对不起好片。
 
为了reset 好心情,我开始码字。
 
近来,随着和国内互通有无日渐频繁,咱和祖国又息息相通拉。信息时刻同步,也不经意的发现,其实,在短短N年的国外生活中,我和国内的mm-曾经得自己-审美观点产生了各种代沟。
 
1。黑白
国内妹妹喜欢白,日本妹妹也喜欢白。我原来也只崇尚白的,还参加过美白道场group。对美白有终极的追求。
直到某个夏天。出差米国回来,没有被晒,因为那边连日阴雨,可不知为啥就黑了。可能是飞机上的高空紫外线。郁闷再郁闷,快崩溃之余,某白人再三夸我肤色好看后,*说他们就是晒不出这个颜色*,我终于认识到,黑,咱这种黑,也是有人羡慕的。得不到的总是最好的。有人得不到,咱就可以珍惜。
所以,从此不再只崇尚白了。
去年夏天,发现美黑产品盛行,鬼子们也开始转变观点了。其他亚洲国家还有国内也快了吧。
 
2。胖瘦
以前只喜欢苗条。要条,要顺溜。觉得那样才美。
最近再回去看国内妹妹的真人秀,发现无法欣赏了毫无力度的小腿了,无法欣赏和小腿没啥对比的大腿了。无法欣赏薄如纸片了,没有侧面曲线了。无法欣赏了干瘪的肚皮了。无法忍受165/50K都被认为刚刚好了。对美腿更挑剔了。苗条PK性感,性感就胜了。
 
3。高矮
日本的设施设计都偏低。让我好久都忘记自己是矮人了。谢谢他们的宠爱为我解消了不安。在国内,再米国,座个大巴都不敢拉扶手,以前都怪自己了。如今懂得怪他们太不考虑周全了。太没有以小人为本了。
米国当然更甚。随便找个马桶,都可以让我够不着地。去年写过,某个超级洗手间,我连镜子都只能照到脸上半部。擦手得纸,做跳跃运动都够不着。
一条活路都不给,绝了。
 
纵2,3所述,大学时最纠结的话题“你比我高,我比你胖”,可以被颠覆了。
 
4。派手(夺目)和简洁
夺目主要是颜色鲜艳,花纹很巨。日本只有老年人才穿花的衣服。越老花越大。尤其是上衣。
国内大花纹的衣服还是比比皆是的。看得我直闭眼。阿米驼佛罪过罪过。自己还有一件季候疯的花西装,也是不忍心看了。希望年纪大能穿上,所以还没有扔掉。对日系也不敢冒。不喜欢他们对女性化的过分强调。还对日系衣物size大大的不满,和设施不同,日系的女装都偏大,且往往没有S size. 罕见xs. 范欧美风,起码有俺的size啊,s不行还有xs, 还有xxs,偶尔还有pxs. 太人道了!式样简洁,有小细节,不哗众取宠。
 
5. 蓬松和挂面
这个是说头发。喜欢了那么多年的负离子直板,再也不喜欢了。开始对刚来日本的时候怎么也不敢冒的乱发欣赏了。对短短的刘海有抵抗了。对短还斜切的刘海no comment乐。貌似在华人圈还很流行。上次看到香港的播音员有的还是这样的刘海。
喜欢卷卷,但只喜欢外卷,日本妹妹的内卷让我觉得过甜腻。国内最近也开始流行蓬松乐,就德芙头那种蓬松是我未来几年追随的方向。
哦团子头,最近顶过今年一次,遭到一致好评,在年龄允许的最大限度,每个夏天都来团一团吧!
 
6。细跟和松糕
以前我穿过吓死人的松糕,穿的舒服还高高在上。如今只喜欢细跟了,越细越高越好看,大家都同意吧。不舒服,是因为没有挑到合脚的。不好走路是concern,但是可以炼的。
芭蕾鞋也好看,可是是属于年轻小妹妹的。
 
7. 牌子和质量
以前我就不信牌子就代表高品质,因为没有用过名牌。
高品质和高价位挂钩,如果和心理价位能找到共鸣,就消费名牌把。用过名牌,就觉得没有牌子的质量就是要差点,看着就是要不顺眼点。怎么办呢。名牌里面也还有高低不是,在自己能承受的合理范围内,哪怕叫奢侈也无妨,也算被腐朽关爱过,人生更完整嘛~
 
还有啥,想起来再写。嘿嘿。感觉好多了。可是怎么饿了~~~
 
 
 
 
 
 
 

« Previous PageNext Page »